—韩思远,1977级物理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现为堪萨斯大学物理与天文物理系,凝聚态物理教授。
韩思远来自安徽合肥十五中,1986年获依阿华州立大学实验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
—吴奇,1977级近代化学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曾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
吴奇来自安徽芜湖第二十中学。他于1987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博士学位。
—李卫平,1977级无线电电子学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
李卫平来自湖北武汉市洪山中学。他于1988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曾任里海大学教授。李卫平曾培养数位科大校友,其博士生李世鹏是科大校史上唯一两次获得郭沫若奖学金的校友。
—付敏跃,1977级无线电电子学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现任澳大利亚Newcastle大学电子工程系首席教授,电子工程与计算机工程 学院院长(Head of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
付敏跃来自浙江台州地区温岭中学。他于1987年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邱建伟,1977级地球和空间科学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现为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物理和天文系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
邱建伟来自江苏苏州市省常熟中学。他于198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邓立,1977级生物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现为微软雷德蒙研究院语音技术组主任研究员,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美国声学学会会士(Fellow)。
邓立来自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大附中,1986年在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并获Jerzy E. Rose Award。1989年开始,邓立任教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1996年晋升为正教授。
-林间,1977级地球和空间科学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第二届),现为美国Woods Hole海洋学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地质学会会士(Fellow)。
林间来自福建福州一中。林间自我介绍称,他出生离地震频发的宝岛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州。父亲曾向年幼的林间介绍,家中那盏灯剧烈摇晃,是因为台湾发生了大地震。1970年代 中期,地震此起彼伏,整个中国都陷入不同寻常的恐慌之中——林间在学校成了地震观测志愿者。当时,他用日记记录了一口废井的水位变化、大地轻微震动,然后打电话向当地的地震台汇报。童年时的业余爱好成为林间此后地震研究生涯的起点。1977年,林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学习物理与地震学,1988年在布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又到位于加州Menlo Park的U.S. Geological Survey研究地震地质物理学。现为美国Woods Hole海洋学研究所研究员。除地震之外,他的研究兴趣还包括海底火山等。2007年林间博士当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Fellow)。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 究所的统计,过去十年林间是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地震学者之一。他与合作者Geoffrey King、Ross Stein的一篇论文是过去十年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
-程艺,1977级数学系校友。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在中国科大攻读硕士期间获郭沫若奖学金。现为安徽省教育厅厅长。
程艺来自安徽无为一中。他于1987年获得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9年~1990年,在石溪纽约州立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1992年,晋升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199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1999年1月起,兼任研究生院院长。2005年,任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2006年,任安徽省教育厅厅长。
—胡森,1978级数学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现为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教授、数学研究所所长、交叉科学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
胡森来自安徽泗县屏山中学,1990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
—胡小平,1978级物理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现为艾茉莉(Emory)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
胡小平来自江苏省高淳县凤山中学。198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医学物理博士学位,1990-2001年,任明尼苏达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
—吴景深,1978级近代化学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现为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系副教授。
吴景深来自江苏省南通市13中学。他曾在德国哈尔堡-汉堡工业大学工作,其后于1994年获得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博士学位。
—朱大鸣,1978级近代物理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现为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物理学教授。
朱大鸣来自上海宝山少云中学。他获得美国华盛顿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管俊林,1978级生物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中国科大首期少年班学员,现为密西根大学内科医学系正教授。
管俊林来自江苏南京市25中,1987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学位, 1987-1989年,管俊林获得Anna Fuller癌症基金;1993年,管俊林获得SmithKline Beecham奖;1998-2001年,他获得美国心脏学会“研究成就奖”。
—李尚志,65级数学系校友。1983年5月2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在人民大会堂联合召开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大会,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共有18人,这十八位新中国第一批博士被戏称为“十八勇士”。十八勇士中有七位毕业于中国科大(李尚志、赵林城、白志东、冯玉琳、范洪义、单墫、苏淳),之间又有三位是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李尚志、范洪义、单墫。
李尚志曾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数学系系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院长。
—范洪义,十八勇士之一。曾任中国科大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多次排名中国SCI论文年度前列。
—单墫,著名数学传播、普及和数学竞赛高级专家。1983年获中国科大理科博士学位(十八勇士之一)。1992年当选为中共十四大代表,1995年 被评为省“优秀学科带头人”。 单墫教授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主任,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教练组组长、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原南京数学学会理事长。现为广州大学软件所教授。
—沈忠民,1979级数学系郭沫若获得者,现为印第安纳普渡大学数学系教授,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数学部几何分析项目主任。
沈忠民来自浙江省湖州市菱湖中学。他于1990年获得美国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微分几何博士学位。
—姜涛,1979级无线电系郭沫若奖获得者,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计算机科学系教授,清华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姜涛来自甘肃兰州铁道学院附中。他于1988年获得明尼苏达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李献华,1979级地球与空间科学系郭沫若奖获得者,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是美国矿物学会会士。
李献华来自江苏南京化学公司1中。他于1988年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曾获首届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二等奖,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992年获得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1998年获得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2001年获得广东省“丁颖科技奖”。曾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钱剑明,1980级近代物理系郭沫若奖获得者,现为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系教授。
钱剑明来自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南菁中学。他于1991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霍强,1982级无线电电子学系郭沫若奖获得者,现为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
霍强来自无锡天一中学。他于1994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毕鑫,1983级生物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现为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生物系副教授。
毕鑫来自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中。
—张酣,第三届郭沫若奖获得者。1990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物理和计算物理博士。现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白重恩,1979级数学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现为清华大学经济学系主任。
白重恩来自江苏省南京燕子矶中学。他于1988年获得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数学博士学位,1993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井思聪,1984年获得第四届郭沫若奖学金,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
井思聪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毕业后在安徽大学物理系任教。1978年至198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论物理专业读研究生,1981年获理学硕士学位后留校在近代物理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86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93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起担任理论物理博士生导师。
—肖旭东,1981级物理系郭沫若获得者,现为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教授。
肖旭东来自江西泰和中学, 1986年毕业后考取李政道先生主持的中美联合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求学,199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94年肖旭东受聘来到了刚成立的香港科技大学任教,并从助理教授晋升为正教授。2007年,肖旭东被香港中文大学聘为教授。
—严庆,1981级近代化学系郭沫若奖获得者,现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严庆来自浙江省杭州市二中。他于1991年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获得高分子材料工学博士学位。
—张友金,82级数学系郭沫若奖获得者,现为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
张友金来自浙江省嘉兴市平湖中学。他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骆利群,1981级应用化学系郭沫若奖获得者,现为斯坦福大学教授。
骆利群1981年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初中毕业后考取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92年获得美国 Brandeis大学生物系博士学位;1992年9月,他又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1996年6月开始,他在斯坦福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他研究“神经原”的“神经的发育”。第一年就申请到100万美元的科研基金。1987年起,先后在《美国科学院学报》、《神经原》、《神经科 学》、《基因与发展》、《细胞生物学》、《自然》等世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1997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的斯芬恩基金奖。
—潘翼彪,1978年从安徽岳西县汤池中学考入中国科大数学系,研究生期间获得郭沫若奖学金。其后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数学系教授。
—姜晓明,1978年从湖南怀化县怀化镇一中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先后获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获得郭沫若奖学金。现为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88年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1995年晋升为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岳宁,1982级物理系郭沫若奖获得者,现为美国新泽西医学与牙科大学(UMDNJ)放射肿瘤学系教授、物理学主任(Chief of Physics)。
岳宁来自河北省石家庄市十八中。他获得宾州大学博士学位。
—夏幼南,1982级应用化学系郭沫若奖获得者,现为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James McKelvey讲席教授。
夏幼南来自福建靖江县中学。他于1996年获得哈佛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博士学位。1997年起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化学系任助理教授,并一直晋升成正教授。2007年10月16日,夏幼南加盟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出任生物医学工程系James McKelvey讲席教授。他已在《科学》《自然》等刊物上发表了50篇论文。1997年在美国获Dreyfus New Faculty Award和ICI Student Award Finalist奖。2005年获得美国贝克兰奖。2006年,夏幼南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署(NIH)的先锋奖(Pioneer Award)。在2006年12月31日截至的11年间,他的论著引用次数在材料科学家中居第三。
—李淼,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并获得郭沫若奖。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
李淼1990 年在哥本哈根大学玻尔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布朗大学、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员和研究助理教授。1999年回国,曾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台湾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客座教授。李淼是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新世纪百千万人工程入选者。研究量子场论、超弦理论以及宇宙学。在超弦理论中 的研究有一定的国际影响,特别是在两维刘维尔理论、D膜以及黑洞的量子物理等方面。最近致力于研究超弦中的黑洞物 理、超弦宇宙学以及暗能量。李淼、高怡泓、高洪波等被称为科大(弦论)三剑客,他们中两人曾获得郭沫若奖学金。
李淼还是出色的科普作家,其《超弦通俗演义》与科学博客,拥有大批读者。
—窦贤康,1983级地球与空间科学系郭沫若奖获得者,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窦贤康来自安徽省宿县地区泗县一中。他于1993年6月获得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1993年7月至 1995年2月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5月任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副主任,2002年3月任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常务副院长,2003年11月任校长助理兼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执行院长,2005年9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邵中,1983级计算机科学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现为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
邵中来自常熟中学,他15岁进入科大,26岁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 同年应聘为美国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2000年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7月起,他晋升为耶鲁大学计算机系正教授,此时他尚未度过自己的35周 岁生日。邵中教授是计算机程序语言设计和实现领域国际权威。他曾任ACM SIGPLAN 执行委员会委员,并担任程序设计语言领域多种一流国际会议和期刊的评审委员会委员和编委。2005年起他兼任中国科大客座教授及中华全国青联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吴长春,1984 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博士研究生,1987年获博士学位,并获得郭沫若奖学金。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建工与力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彭中华,1984级地球与空间科学系郭沫若奖获得,现为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化学系正教授。
彭中华来自湖北省天门竟陵镇天门中学。他于1997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王赤,1985级地球和空间科学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现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中科院重点实验室“空间天气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王赤来自于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他于1992年在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取得空间物理硕士学位。1993赴美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学博士。随后在麻省理工学院空间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并于 2000年晋升为研究科学家,是美国NASA行星际探险计划VOYAGER宇宙飞船空间等离子体探测数据分析和理论模型的主要成员之一。他是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邹晖,1985级生物系郭沫若奖获得者,现为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助理教授。
邹晖来自湖北武汉一冶一中。他于199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98年-2002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后任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助理教授。
—奉立城,1985级科技管理与科技情报系郭沫若奖获得者,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
奉立城来自江西省赣州市一中,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工学学士、物理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得华盛顿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吴明卫,1986级近代物理系郭沫若奖获得者,现为中国科大微尺度国家实验室、物理系教授。
吴明卫来自中国科大附中。他于1995年获得中国科大博士学位,后曾在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 罗切斯特大学、J.W. Goethe Universit"at Frankfurt、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他是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他长期从事半导体输运及光学性质的研究,发表了70余篇论文,被他人引用450余次。近年来,在半导体自旋电子学领域,建立了称为自旋Bloch 动力学方程(Kinetic Spin Bloch Equation)的非平衡动力学理论,提出了库仑相互作用及多体效应在自旋动力学中的重要作用。该理论对自旋去相干及自旋输运给出了大量的预言,其中的一些预言已被实验证实。
—李德玉,1987级工程热物理系郭沫若奖获得者,现为范德比尔特大学工程学院力学工程助理教授。
李德玉来自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他于2002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力分校博士学位。
—杨培东,1988级近代化学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现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教授。
杨培东来自江苏苏州吴县木渎中学。他于1997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材料科学家查尔斯•利伯教授。28岁即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助 理教授,独立负责一个实验室的工作,从事纳米材料的研究。同时,他还是劳伦斯•利弗摩尔国家实验室科学家。近年来,杨培东领导的研究小组接连在美国《科 学》和英国《自然》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有关纳米材料的高水平论文,他本人多次获得各种科学奖金和荣誉,成为美国和世界纳米研究领域的明星。
2007年5月18日出版的《科学》刊登文章,报道这位纳米材料学家杰出成就时,以标题为《青云直上》文章称赞他,“最精细的金属线能源源不断地给 人带来巨大奖赏——杨培东是加州大学伯克力分校的纳米材料学家。美国科学基金委(NSF)最近授予他奖金为50万美元的艾伦•沃特曼奖。这项研究奖每年仅 授予一位杰出青年科学家。36岁的杨奔跑(的轨迹)不同寻常——荣膺沃特曼奖是一个象征。“
文章还称赞从1995年至2005年的论文引用次数看,杨培东已名列世界最顶尖的10名材料科学家之列。其论文平均被引次数超过100次,几乎是仅居其次的科学家的两倍。
—杨风源,1988级物理系郭沫若奖获得者,现为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
杨风源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他于2001年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杜文亮,1988级教改试点班(00班)郭沫若奖获得者,现为雪城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
杜文亮来自江西南昌二中。他于2001年获得普渡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梁昊,1988级近代物理系郭沫若奖获得者,现为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副教授。
梁昊来自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铁路一中。
—丁宇,1988级精密仪器系郭沫若奖获得者,现为德州农工大学(TAMU)工业与系统工程系副教授。
丁宇来自安徽巢湖一中。他于1996年和1998年分别获得清华大学、宾州州立大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得密西根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担任德州农工大学(TAMU)工业与系统工程系助理教授,2007年9月晋升为副教授。
—曾冬林,1989级数学系郭沫若奖获得者,现为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系副教授。
曾冬林来自江西南丰一中。他于2001年获得密歇根大学统计系博士学位。
—程继新,1989级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现为普渡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聘为助理教授。
程继新来自安徽省绩溪中学,1994年开始在科大硕博连读,导师朱清时院士,期间曾赴法国巴黎南大学 和香港科大做短期研究,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程继新是科大最早参加中国与美国数模赛的队员之一,曾多次在数模赛中获得佳绩。科大在国内首创高年级本科生与研究生出任数模赛教练做法。程继新曾做为教练率科大92级学生获得美国数模赛特等奖。
1998-2000年,程继新在香港科大做博士后。2000-2003年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2003年被普渡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聘为助理教授。
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等奖学金;1992-1993年两次获得中国数模赛特等奖;1993年获美国数模赛一等奖。
—班大雁,1989级物理系郭沫若奖得主,现为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助理教授。
班大雁来自湖北省孝感市高级中学。他于1993年和1995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3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博士学位。 2001~2002年期间在加拿大渥太华Nortel网络光学器件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工作。2002年9月进入加拿大国立研究中心微结构科学研究所工作。现任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量子光电子器件、扫描探针显微术、晶片熔融技术、红外发光二极管、光电探测器和增频器、生 物光电器件以及太赫量子栅激光器。近年来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5篇。
—苏淑芳,1990级教改试点班(00班)郭沫若奖获得者,现为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
苏淑芳来自浙江宁波镇海中学。她于2000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理论粒子物理超对称专业博士学位,其后曾在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钱刚,1990级电子工程系郭沫若奖获得者,现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工程学院助理教授。
钱刚来自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他于1999年、2002年在马里兰大学(College Park分校)分别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
—吴洪开,1991级化学系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现为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吴洪开来自江西吉安七中(白鹭洲中学),13岁时考入中国科大,是当年中国科大最小的新生(比少年班最小的新生还小)。他于2002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继而赴斯坦福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5年入选清华大学“百人计划”,受聘为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也是该系最年轻的教授。
—朱克勤,1990年获得郭沫若奖学金,现为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
朱克勤祖籍江苏吴县,1963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高速空气动力学专业,1968年毕业,1983至1988年攻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1988年获工学博士学位,1990年获郭沫若奖学金。
—杨宏顺,第12届郭沫若奖获得者,现为中国科大物理系副教授。
—杨基明,第12届郭沫若奖获得者,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 教授。
杨基明于1992年7月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叶邦角,浙江省平阳县人,理学博士,中国科大理学院副院长、教授。1978年至1981年在温州师范学院物理系学习;1981年至1986年在敖 江二中任教。1986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作为研究生,1993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并荣获郭沫若奖。1992年起任中国科技大学讲师、副教 授、教授。1995-1996年作为高级交流科学家,在日本原子力研究所工作一年。1999年受日本东京大学校长的邀请,担任东京大学客座教授一年。已在国际和国内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
—黄锐,1989级力学与机械工程系郭沫若奖获得者,现为德州大学航空工程与工程力学系助理教授。
黄锐来自安徽六安一中。他于2001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
—王晓宏,1983年考入浙江大学力学系并获得学士学位;1987年进入北京大学力学系,获得流体流体力学硕士硕士学位。1990.9月-1993.5月: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流体力学,博士研究生。1997.11月-1998.3月: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杨振宁基金访问学者。1998.11月—1999.11月:以色列Bar-Ilan大学物理系,博士后。现为中国科大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副主任、教授。
—高怡泓,1979年从上海新天中学考入中国科大,79级近代物理系校友,并于1994年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获得郭沫若奖学金。1995年到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作博士后,1997年被聘为副研究员,并工作至今。高怡泓、李淼、高洪波被称为“科大弦论三剑客”,其中高怡泓、李淼都曾获得郭沫若奖学金。
—陈发来,1982年从安徽太湖中学考入中国科大, 1987年获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数学专业学士学位,分别于1989年、 1994年获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并获得郭沫若奖学金。从1994年至2001年曾先后访问美国杨伯翰大学计算机图形实验室及计算机系、美国 Rice大学计算机系、香港大学计算机系、香港科技大学CAD/CAM中心等国外及香港地区高校进行合作研究。现为中国科大数学系系主任。
—沈维孝, 1990级数学系郭沫若奖获得者,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教授。
沈维孝来自安徽省贵池中学。他于2001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11月至2004年9月在国际动力系统中心之一的英国Warwick大学工作。2004年9月作为“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回中国科大工作。
最近,沈维孝教授的连续篇论文在国际顶尖数学杂志Ann. Math.上发表。此前,自改革开放之后,有国内学者参与的、在Ann. Math. 杂志正式发表的论文只有4篇,其中以国内为独立完成单位的只有1篇(不含沈维孝本人之工作)。
—薛剑耿, 1991级物理系郭沫若奖获得者,现为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
薛剑耿来自浙江省嘉兴一中。他于2005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薛剑耿曾在中美两国摘取多项重要荣誉。1994年,薛剑耿夺得中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997年,获得安徽省三好学生称号。在中国科大期间,他还 作为教练,他率队获得1997年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1997年中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005年。1999-2003年,他曾获得普林斯顿大学 “Francis Upton”奖学金。2005年,他获得普林斯顿GPEC Edith and Martin B. Stein 太阳能创新奖学金。2007年,他获得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NSF)的教授早期生涯奖(Faculty Early Career Development)。
薛剑耿博士在太阳能电池(solar cell)领域研究已崭露头角,2005年,他在《先进材料》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是过去两年太阳能电池领域引用次数最多的20篇论文之一。
—李欣,1991级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郭沫若奖获得者,现为西弗吉尼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电子工程系助理教授。
李欣来自湖北省沙市三中。他于1996-2000年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分别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
—邹长春, 1991级自动化系郭沫若奖获得者,现为中佛罗里达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学院助理教授。
邹长春来自陕西省西安中学。他于2005年获得麻省大学(Amhers分校)博士学位。
—陈向军,1984年从浙江省文成县考入中国科大。1995年5月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并获得郭沫若奖学金,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党总支书记、副主任,物理与天文学位分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碰撞谱学和固体表面原子识别。
—刘海燕,1985年从重庆市第一中学考入中国科大,1996年1月获中国科大博士学位,并荣获郭沫若奖学金。现为中国科大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系主任。
刘海燕1998年11月至2000年11月先后在美国Duke大学化学系、UNC Chapel Hill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系作访问研究。2000年起任中国科大教授。2000年11月至2001年1月在瑞士苏黎士高工物理化学研究所作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大分子的计算机模拟与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生物信息学。
—向则新,1987年从江苏常州市溧阳中学考入中国科大,1995年获得中国科大生物系硕士学位,并荣获郭沫若奖。2000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计算生物物理与生物信息学博士学位。其后担任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研究科学家,2004年之后担任美国国立卫生署研究员(Staff Scientist)。
—吴畏,1993级数学系郭沫若奖获得者,现为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统计系助理教授。
吴畏来自贵州省贵阳一中。他于2005年获得布朗大学博士学位。
2007-06-01 上一篇: 郭奖得主,闯荡哈佛 下一篇: 郭奖得主,学界翘楚(续)